| 核电

福建、辽宁、海南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朱学蕊

时间:2024-04-15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4月15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全年新增商运核电机组2台,数量达到55台,额定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全年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661小时,核电发电量4334亿千瓦时,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86%,年度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3.4亿吨,其中福建、辽宁、海南省核电发电量占比超过20%,分别为27.3%、23.4%、22.7%。

运行业绩方面,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首席专家、国家原子能机构原副主任王毅韧介绍,2023年,我国共有33台机组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的综合指数达到满分,满分比例和综合指数平均值位居世界前列。

“2023年,我国在建核电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五年最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一。” 王毅韧介绍。

我国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怎样的形势和挑战?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核电发展仍存在核电装机规模与实现“双碳”目标要求还不匹配、现有核电建设布局不能适应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要求、核能综合利用尚未形成产业规模等问题;面向碳中和目标,核能发展仍面临铀资源供应保障、乏燃料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挑战,核燃料闭式循环、快堆技术商业化应用仍面临一些关键技术瓶颈;我国已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了绿证交易和绿电交易试点等工作,但现有绿色低碳交易体系均未将核电纳入其中,核电的清洁低碳属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起步较晚,2022年产值近7000亿元(约占GDP的5.7‰),与美国、欧洲的占比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涉核公众沟通仍面临涉核法律法规急需完善、核科普力度仍需加强、涉核舆论风险依然存在等问题。

针对上述挑战,王毅韧结合《报告》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持续核能规模化发展方面,建议:坚持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和要求,稳定保持核电核准节奏,持续核电规模化发展;优化核电布局,针对电力供应缺口问题突出的华中省份,尽快启动核电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核水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优化我国核电项目布局;做好核能与相关行业协同发展的衔接和规划,因地制宜推进核能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应用。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方面,建议:加强国家顶层统筹,制定《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路径和重点,推动基础研发和关键项目落地;通过设计优化,持续提升自主三代大型压水堆核电站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经济性、安全性;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牵引,将一体化闭式钠冷快堆示范工程、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等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优化基础科研条件,布局建设超高通量快中子研究堆、后处理科研设施等大型核科研基础设施。

推动核能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方面,建议:在“双碳”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明确核电清洁低碳的属性及具有可再生能源的类似属性定位;尽快建立适用于核电低碳电力的证书体系,适时与绿电证书并轨;推动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及小堆项目通过CCER进入碳市场;加强与IAEA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法国等核电大国的合作,共同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

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面,建议:强化我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顶层统筹,编制《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核技术应用细分领域的发展规划类指导文件;进一步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及投入,研究设立核技术应用科研专项,建设一批突破型、平台型、一体化的核技术应用科研机构与先进科研设施集群;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市场机制,持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涉核公众沟通方面,建议:尽快出台《原子能法》,加快完善涉核法律法规体系;创新搭建核知识普及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科学精细化开展涉核公众沟通;加强涉核舆情监测与研判,规范舆情应对机制及举措;推动设立“核科学日”,为我国核能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特别声明

国际电力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电力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电力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电力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微信 朋友圈

相关推荐

更多电力信息推荐 >

图片正在生成中...

关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