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企业动态
来源:三峡小微
时间:2025-03-31
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当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孕育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三峡集团以数字技术勾勒转型场景,不断拓展一座座“大国重器”安全与效率的空间。
防未患,基础设施更“从容”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的突出风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国家水网,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
随着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长江干流梯级水库群全面建成,三峡工程运行管理正由单一水库调度向梯级水库群统一联合调度转变,有条件和能力通过水库群科学调度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如何利用好数字技术,推进大坝这一“水网之结”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防洪减灾中,数字孪生三峡被寄予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等“四预”的期待,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水网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前发出预警信息。构建以三峡工程为核心的梯级应用模型,经系统试算和人工校核,高效编制预案,为运营人员调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长江电力工业互联网平台 资料图片
2024年4月,长江电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基本部署完成,实现运行监视、状态评估、异常预警、故障诊断等各环节全面贯通。以三峡电站为例,水电智能预警“子脑”建立了多策略方法的智能预警体系,可以在设备劣化拐点前发现问题,比传统阈值报警平均提前7-30天,运维人员可及时处理缺陷,延长机组使用寿命。从春晚舞台“走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智能机器人,正为大坝安全增添“亮色”——
在三峡电厂,一批机器人24小时“在岗”:“钢铁侠”压力钢管检测维护机器人、“攀登者”混凝土检测机器人、“保石洁”大坝混凝土表面清理及涂装机器人......它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大坝安全筑牢“数字结界”。
▲“健行者”GIS 室智能巡检机器人 摄影:汤伟
动力足,传统产业更“自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培育壮大现代海洋经济,对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技术正在为三峡集团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赋能。
今年年初,经30年技术积淀,7年潜心研发,“HyphoonSIM®”大型海上风电一体化数值仿真设计软件入选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被多位院士评价为“我国海上风电仿真设计软件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突破”。
三峡集团所属三峡上海院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林琳打开软件,一座3D风机基础随鼠标拖拽灵活转动,模仿风机在真实状态下的运行情况。这背后,该软件的理论模型、设计方法、软件架构由三峡上海院牵头全自主研发,我国海上风电设计分析技术再添“三峡方案”。
在三峡能源宁夏同利第三风电场,一些特殊的“值守员”引人注目——机器人巡检小狗“旺财”内设激光定位技术,配置高清摄像头和高精度红外热像仪,可红外测温、隐患特巡、智能报警;挂轨巡检机器人,则通过悬吊式轨道移动“身体”,自主智能识别设备运行状态。此外,风电场的智能巡检无人机定时起飞,采集风机组件热红外与光学影像,助力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隐患,将两周才能完成的人工巡检效率提升一倍。2022年8月,三峡能源启动“基于多源感知和云边融合的西北干旱地区智能场站整体解决方案研究与示范应用”科研项目。甘肃武威光晟光伏电站也是三峡能源首个采用云边架构的无人化智能光伏场站。从试运行的效果来看,该系统深度应用后至少节省了27%的人工工时。
▲ 机器狗在厂区内巡检 摄影:刘若曦
在数据“喂养”下,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可靠,逐步实现独立自主的感知和决策,真正意义上替代人工巡检。
“数智+”,供水治理更“精细”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楼宇绿地之下,燃气、供水、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被称为“城市生命线”。
不久前,在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三峡上海院主办,三峡智慧水务公司承办的“2024数字水务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提到,“当前管道破损和错接情况严重影响我国城市雨天排涝能力,对此类情况进行调查是排水系统雨污同治的基础工作,重要目标是实现实时监控。”
水治理如何实现“眼观六路”在安徽省六安市,对于凤凰桥水质净化厂的运行情况,身在20公里之外的三峡集团六安水管家调控中心“心中有数”。
▲六安水管家调控中心值班人员正在监控设备运行 资料图片
运维人员鼠标轻点,一张数字大屏映入眼帘,城区27个泵站、8个水质净化厂、4座供水厂、5个调蓄池、1座中水厂、1座污泥处理中心,以及4000多公里供排水管网的数据状态清晰可见。
这套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厂网河、供排涝”全业态智慧调控系统,可以实现六安城区所有涉水设施集中监视、远程控制和一体化调度。
去年年底,水管家智慧系统研发2.0版本,提升了数据监测的准确性,开发了更多可以模拟管道状态、诊断管道风险的模型,构建了污涝同治的调度策略及相关设备。
正是数字技术更新迭代,才为沿江百姓带来“用而不觉”的便利,为运维人员带来“安而不扰”的保障。
在三峡集团重庆市沙坪坝区清凤溪项目、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中心城区及北部乡镇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PPP项目、江西省九江中心城区一期项目等区域,现场工作人员利用多功能管道机器人开展排水管道检测工作,替代人工检测,降低了有限空间内作业的安全风险。
▲长江环保集团上游区域公司重庆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内支撑管道检测机器人 资料图片
沿江而行,长江环保集团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初步实现有限空间作业下井人员未穿戴呼吸器等风险的识别报警;在不少运营厂站,AI技术助力视频巡检,赋能安全生产管理。
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数字技术的优势,不仅在于跨场景融合、跨地域联动的协同,更在于打破壁垒、赋能业务的渗透。过去因行业、经验、地域等差异产生的产业“短板”,正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力的“跳板”。三峡集团持续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发掘更多数字技术落点,助力城市治理能效提升,惠及更多人群。
国际电力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电力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电力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电力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