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力发电
来源:国际能源网
时间:2025-08-14
国家电投2×1000MW新建燃煤机组项目
陕煤2×1000MW清洁煤电扩建项目
中煤2×1000MW超超临界燃煤项目
山东淄博新建2×350MW级超超临界燃煤热电机组项目
……
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成为趋势的当下,燃煤机组的建设力度依旧呈现出提升态势。
这背后蕴含着中国能源体系在“双碳”目标下的精心布局、寻求动态平衡的深刻逻辑与长远考量。而这背后也悄悄向我们释放着重要信号。
信号一:煤电发挥“电力保障”压舱石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产业和居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第一产业在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动下,农业领域各个环节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产业作为雷打不动的用电大户,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使得工业用电量飞速升高;
第三产业中,以AI为首的新型产业的涌现,也大幅增加了电力消耗;
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类新兴家电的普及和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高了居民生活用电量。
然而,新能源发电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方面,却面临着诸多挑战。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方式,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发电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其中风力发电依赖于风速,当风速过低或过高时,风机可能无法正常运行或需要停机保护;而光伏发电则受光照强度和日照时间的影响,在夜间或阴雨天气时发电量大幅下降甚至为零。
这种不稳定性使得新能源发电难以独立支撑电网的稳定运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燃煤机组作为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新能源发电出力不足时,燃煤机组可以迅速增加发电量,填补电力缺口;当新能源发电过剩时,燃煤机组又可以降低发电功率,避免电力浪费。
信号二:煤电机组市场结构逐渐优化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当下正加速推进的煤电机组项目,不难发现尽管当下煤电装机核准数量持续攀升,但装机的质量也在同步稳步提升。
如今的煤电建设模式,已彻底告别过去单纯追求装机规模、盲目“大上煤电”的粗放式发展阶段,转而迈向“有质有量”的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从近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建煤电项目来看,大型先进燃煤发电机组已成为绝对主力。目前,大多数新建项目采用的是100万千瓦级别的大型机组。
这些机组堪称煤电领域的“科技担当”,集先进的燃烧技术和高效的热力循环系统于一身,让煤炭中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和转化,煤耗率大幅降低。与传统小型机组相比,每发一度电所消耗的煤炭显著减少,有效节省了宝贵的煤炭资源。
在环保性能上,这些大型机组更是达到了超低排放标准。大幅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了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在加快新建煤电项目步伐的同时,也在大力推进老旧小型煤电机组的关停工作。
各地政府积极作为,鼓励具备条件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提前关停退出,并给予财政资金奖励。这一举措犹如一剂“强心针”,既减轻了企业关停落后产能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企业的积极性。
新建大型先进机组的“增”与老旧小型机组关停的“减”,形成了高效配合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增一减之间,我国煤电产能不断实现升级换代,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污染物排放大幅降低,煤电机组市场结构得到优化,为煤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信号三:能源转型过渡期的缓冲
2020年9月,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然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现在到目标年限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能源电力需求仍有可能保持增长态势。
在能源转型的过渡期,新能源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技术、成本、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因此,需要通过高效火电来满足能源电力的增量需求,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华北电力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后的中国电力战略路径抉择:煤电还是电力新基建》研究报告中就对两种不同电力发展规划下的煤电装机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展望。
在电力传统基建规划的情境中,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按照正常节奏推进发展,同时煤电建设依旧被置于优先地位。按照这一规划路径推进,预计到2025年,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12.5亿千瓦,相较于2019年底,净增数量达到2亿千瓦。
而在电力新基建规划的框架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将明显加快。与电力传统基建规划的情景相比,该规划会适当削减部分煤电建设规模。
具体而言,到2025年,煤电装机规模将增长至11.5亿千瓦,较2019年底净增1亿千瓦。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四五”期间,按照电力新基建规划新增的煤电装机量,将仅为“十三五”时期的四分之一。
通过控制煤电新增规模,避免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同时加大对新能源的支持力度,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实现能源转型的平稳过渡。
信号四:“煤电+新能源”成为主流趋势
在当下煤电机组建设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煤电 + 新能源”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能源行业的主流趋势,引领着行业迈向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这种创新的融合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能源之间的界限,通过将煤电与储能、氢能、工业余热等多种能源形式进行结合,构建起一个综合能源系统,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为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储能技术是“煤电+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性,储能系统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多余的电能,而在发电量不够用时释放电能,从而起到平衡电网供需的作用。
例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的发生。
而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煤电+新能源”融合发展中,可以利用新能源发电制取氢气,将氢气储存起来或用于燃料电池发电。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还可以实现能源的长期储存和跨季节调配。
此外,工业余热也是不可忽视的能源资源。通过回收和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结合煤电和新能源发电,可以构建综合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例如,近期刚刚开工的华能朔州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山阴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就是“煤电+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该项目预计2028年上半年“双投”,年发电量约150亿千瓦时。
该项目不仅采用了先进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提高了发电效率和环保水平,还规划建设了配套的新能源发电设施和储能系统。
通过煤电与新能源的协同运行,该项目将成为华北电网绿色低碳调峰的新支点,为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有力保障。
总的来看,当下燃煤机组“逆势”扩张现象,本质上是中国能源体系在“双碳”目标下寻求动态平衡的缩影。未来煤炭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
煤炭正由主体能源向基础性、调节性能源转变,承担兜底保障功能。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中国能源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国际电力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电力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电力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电力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