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电技术
来源: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时间:2025-08-26
8月22日,陕西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宝塔山换流站电气A包施工现场的机器轰鸣不息。在GIS设备安装区,吊车沉稳挪动吊臂,运输车“倒车请注意”的提示音反复响起——这是换流站每日繁忙的交响曲。目前宝塔山±800千伏换流站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构架施工全部完成,GIS安装达到23%,110千伏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及避雷器安装完成96%。
作为特高压直流工程的核心环节,电气A包肩负着GIS设备安装、换流变压器就位、构架组立等关键任务。施工伊始两大挑战便凸显而出:其一,GIS设备等"大块头"对运输安装精度要求极高,传统人机配合模式效率低下且易引发设备磕碰;其二,换流变压器等油浸设备油务处理周期冗长,人工取样化验过程反复,严重掣肘工程进度。尤其是多专业交叉施工频繁,设备类型多达150余种,稍有统筹疏失极易引发施工阻滞。“电气安装精度关乎整个换流站的运行安全,必须将‘毫米级标准’刻入骨髓!所有人要紧盯关键工序、严控时间节点,确保每个环节零缺陷。”在开工仪式上,电气A包项目副经理边程的声音掷地有声,技术员和施工人员异口同声:“能!”这声承诺,吹响了项目团队“精准管控、创新突破”的冲锋号。
借助创新工艺,电气项目部靶向攻坚,针对GIS设备室内安装难题,借鉴智能化运输理念,研发了GIS设备室内智能化运输与布置系统,为设备装上“智慧导航”。将设备安装时间缩短50%。在油浸设备油务处理、构架组立等方面,项目部结合现场实际,先后开展了《智慧施工平台油浸设备安装监控模块的研制》《缩短750千伏变电站构架组立时间》等多项QC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取样化验平均耗时长存在反复化验、传统组立中人员分工混乱、吊装位置规划缺失问题。作业现场推行“作业面分区负责制”与“吊装预规划”模式,将施工区域精准划分为卸车、组装、吊装等5个作业面,明确岗位职责,使750千伏构架组立时间缩减35%,螺栓紧固合格率从92%跃升至99%。
当前公司一系列创新工艺正推动该座特高压能源枢纽实现建设效率与质量的突破。宝塔山换流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战略的核心工程,承载着将陕北煤电与新能源电力输送至安徽的重要使命。预计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安徽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相当于安徽省全年用电量的10%,陕西电网外送能力也将从2367万千瓦跃升至3167万千瓦,极大缓解华东地区供电压力。
国际电力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国际电力网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凡注明“来源:国际电力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际电力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
本网转载自合作媒体或其它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图片正在生成中...